close

林炳昌18歲那年離開從小長大的柚子園,到城市當了20年的上班族。將邁入40歲那年,林父因病過世,臨終前將辛苦耕耘一世的地託付給兒子。十幾年後,八里觀音山上依舊風和日麗,林炳昌在「桃樂絲森林‧穀興農場」聊起十幾年的心路歷程,道出一個隱喻台灣農業的故事。

在塑化劑風暴後,人們才驚覺食物外表是場美麗謊言。林炳昌說,民國93年時有一間保險公司訂了150箱柚子,卻在收到後要求退貨,原因是不能接受柚子皮有黑斑與蟲蛀痕跡。

「原本以為自己接手,第一年至少有個30到40萬。沒想到一整年只有8萬元收入。」林炳昌於民國90年接手父親的農地,當時覺得政府倡導的有機農業頗具未來性,秉持無農藥、不用化肥的耕作方式,卻讓自己吃盡苦頭。

直到民國94年研發出黃金文旦柚,才讓林炳昌的事業出現轉機。原來用黑色棉紙材質的套袋,不但可讓柚子皮隔絕日光照射,避免灼傷造成賣相不佳。果皮還能呈現細緻的淡黃色,甜度平均落在10至12度,咬下去香氣四溢,同時蘊含豐富果肉汁液,成為熱門人氣產品。

「創造被報導的價值,就是最好的宣傳。」長達20年業務與行銷工作的歷練,讓林炳昌擁有不同於一般農民的思維。他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製作出「竹筍冰沙」,為了讓小朋友親近水果,也想出把吸管插進柚子裡的創意,讓柚子冰沙成為吸睛賣點。

「觀光農業不能少了農業,生產面是觀光價值的基礎。」林炳昌深知媒體曝光只是一時,在訪談中不斷強調在地化特色的重要性,「如果每間商店都是7-11,消費者為什麼要特別來你這間店?」

為了營造桃樂絲森林的在地特色,林炳昌讓柚子、蜜桃等自產新鮮水果入菜,甚至連柚子根都能成為豬肉鍋的養生元素,大份量餐點則是延續傳統農村的待客之道。林炳昌希望用在地食材打動人心,在菜單中逐漸增加自產食材,讓食物本身成為菜色焦點,同時符合節能省碳的趨勢。

採訪當日,林炳昌剛帶完一場手拉坏教室的體驗活動,聊起與陶藝結緣的過程,笑說是因為當年業務工作壓力太大,就找時間學習手拉坏。曾任淡水社區大學 陶藝班講師、八里鄉農會陶藝班講師與八里鄉訊塘社區陶藝班講師等職,林炳昌把玩陶興趣也帶入農場的體驗活動,而店內使用的瓷杯則選購陶藝家鄭佳發的作品。

林炳昌自認觀光農業的市場瞬息萬變,加上社群網路發達,口碑行銷顯得更為重要,「得罪一個客人,也許背後就會影響到十個潛在顧客。」他固定到日本觀摩觀光結合畜牧業、農業的成功案例,就是希望能將國外經驗帶回台灣。

談起前陣子的香蕉價格風波,林炳昌認為要多數農民更改種植作物,背後牽涉到技術門檻的問題,許多農民一輩子就只會種香蕉,假使要他們改種水蜜桃簡直是強人所難,把價格太低的原因,歸咎於生產過剩,對農民來說實在不公平。

林炳昌以自身參與傳統農業轉型的過程為例,建議政府在香蕉滯銷潮之前,先輔導農民在當地成立加工廠、冷凍庫,「香蕉不能放太久,製作成香蕉冰淇淋、蜜餞至少可以延長保存期限,還能創造商業價值。」

林炳昌努力研發、改變工作方式,讓父親辛苦耕耘的農地順利轉型,走入觀光農業自產自銷的營運模式。林炳昌將原本週一固定的休假拿掉,改成全年無休,就是為了適應顧客需求。

業務、行銷的工作經驗讓林炳昌不僅是柚子達人,更成為餐廳、農場的創意經營者。採訪結束之後,擁有爽朗笑聲、黝黑皮膚的林炳昌開著貨車,進行採收柚子的工作,父子傳承的故事在汗水與陽光下持續著。


▲  林炳昌把興趣與工作結合,從事十多年手拉坏教學及推廣工作。(圖/林炳昌提供)


▲  桃樂絲森林選用陶藝家鄭佳發的作品,茶杯頗具藝術氣息。(圖/姚南宏攝影)


▲  林炳昌自產水果製成各種加工食品,從柚香醬油到樹梅醋都是熱門商品。(圖/姚南宏攝影)

創意農業,其實台灣很多產業都開始結合創意,但真的創意無敵嗎?在創意的背後又代表什麼意義,這其實是很值得讓人思考的一件事情。不過林炳昌先生也為了台灣這塊土地默默耕耘,實在很佩服他的毅力,也希望政府能夠多多為這些默默耕耘的中小企業規劃出一片天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